第(2/3)页 开玩笑。 作为一名基因方面的生物学博士。 徐云要是连三系法都不懂,那他差不多就可以和某位翟博士一样被钉在耻辱柱上了。 三系。 这个概念最早在1947年,由美国遗传学家希尔斯提出。 所谓“三系”。 就是指雄性不育系、雄性不育保持系,以及雄性不育恢复系。 雄性不育系字如其意,是一种雄芯正常、雄荔退化、自交不结实、即雄性没有生殖能力的水稻——雄芯和雄荔各位男同志可以低头理解,女同志就看是不是女司机了。 这种不育的特性,能遗传给下一代。 保持系呢。 则是雌芯和雄芯都正常的水稻,即能够自花授粉结实。 它可给不育系授粉使之结实,但后代仍然保持不育的雄性不育特性。 有了保持系,就能使不育系的不育特性一代一代保持下去,属于整个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系列。 恢复系就更好理解了。 恢复指的就是功能恢复正常,也就是雄芯雌芯都没问题,能自花授粉结实的水稻。 它的花粉授给不育系所获得的种子,具备正常育性,恢复了雄性可育能力。 由此长出的植株就是杂交水稻,可以自交结实。 “不育系”和“保持系”的后代有很大比例的不育后代,可以用来继续繁殖“不育系”。 而“不育系”与正常的水稻.....也就是恢复系交配,就得到性状优异的杂交水稻的种子。 非常简单,也非常好理解。 所以这项技术难的不是理论基础,而是如何在育种上实现它。 后来的袁国粮并不是这个理论在全球范围内最早的提出者,但他却是第一个把这个理论落实到现实里的人。 这就好比曲率引擎。 1994年阿库别瑞就提出了在数学上完全描述曲率引擎的阿库别瑞度规,但到现在你看谁把曲率引擎搞出来了? 当然了。 眼下的袁国粮也好,侯光炯周开达也罢。 他们显然还没有完整的总结出三系法的相关理论。 因此徐云想了想。 决定...... 再朝历史的屁股上踹一jio。 于是他顿了顿,对侯光炯开口说道: “侯教授,如果我所料不错......” “你们接下来应该就是准备采集这个雄性不育植株的种子,把它作为不育系的母本进行培育吧?” “接着把恢复系样本相间种植,让它们在花期相遇,再进行人工授粉?” 侯光炯点了点头: “没错。” 这是杂交玉米的标准步骤,无论杂交水稻的最终方案如何,这一步肯定是跑不掉的。 但很快。 徐云口中冒出的下一句话,便令侯光炯整个人神色一愣: “既然如此.....侯教授,不知道你们是否考虑过一种更加细化的技术呢?” “.......” 侯光炯眨了眨眼,问道: “什么细化的技术?” 徐云见状伸出左右手,将两手的两根食指在空气中同时比划出了一个‘1’的姿势。 随后将两根食指先是贴合在一起,接着又分开了一段距离: “分离出两种......特殊的基因。” 眼见侯光炯没有说话。 徐云便抖动了两下左手食指,解释道: “第一种基因是花粉致死基因,它在花粉或配子体中,会使花粉或配子体致死。” 接着又抖了抖右手食指: “另一种基因呢,则是育性恢复基因,这是一种显性基因。” “只要有该基因,则孢子体可以产生花粉,个体表现为可育。” “您仔细想想,如果在雄性核不育系中引入育性恢复基因和花粉致死基因,那么会出现一种什么情况?” 侯光炯再次一愣。 过了数秒钟。 他忽然童孔一缩,一把从桌上拿起纸和笔,在算纸上急匆匆的书写了起来: “假设雄性核不育系是rr,育性恢复基因是r,花粉致死基因是f......” “那么后代就会有f-r型和f-r两个类型......” “再然后......” “妈耶?!” 写着写着。 侯光炯的笔尖瞬间一顿,整个人骇然的抬起头,看向了徐云: “韩立同志,你说的这个方法...可以筛选优质基因?!” 徐云重重点了点头。 与此同时。 他还不动声色的瞥了眼一旁同样震撼的袁国粮。 大老,请原谅我的抄了波作业or2...... 众所周知。 袁国粮他们后来培育出的杂交水稻,严格意义上来说全称是‘第一代杂交水稻技术’。 这种技术的亩产量不低,但却存在不稳定的情况,在初期的种植过程中其实是遇到过一些歉收情况的。 因此经过改良。 袁国粮团队又先后优化出了第二代杂交水稻技术,以及如今最先进的...... 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。 这个技术的原理其实也挺简单。 就是徐云上头说的那样,在育种过程中引入花粉致死基因以及育性恢复基因。 也就是在雄性核不育系rr中引入与花粉致死基因f,以及与f紧密连锁的育性恢复基因r。 如此一来。 就可筛选获得可育的新型保持系,也就是f-r或者f-r。 但这仅仅是概率上的情况而已。 实际上。 其中的f-r型花粉由于含花粉致死基因而不能存活,因此该保持系只会产生...... r型花粉。 与此同时呢。 该保持系f-r/r自交,又可以生产两种不同基因型的后代: f-r/r型保持系、rr型不育系。 第(2/3)页